任思緒在陽光里飛翔,,循著歷史的年輪,穿越時空,我依舊在湘江邊,在靖港的街巷里,等待著蘆花的漫天飛舞,,等待著一個故人的重逢……

插畫/何朝霞
文/姚建剛
壹
蘆花散盡,,蘆江依舊,。
望城靖港原名蘆江,。我無法想象當年蘆花漫天飛舞的情景,。或許,,如雪,、如綿、如柳絮輕揚,,飄在蘆江里,、落在房檐上,一襲素紗單衣,、一層淡薄的白,,輕盈靈動、追風逐浪,、隨性從心,。這是一個無比空靈的世界,安靜得心塵如洗,,能聽見蘆花飄落的聲音,。我喜歡這樣的世界,常常為漫天的蘆花沉思遐想,,多少次到靖港,,去尋找蘆花飄落的蹤跡;也多少次夢回大唐,,去追尋那場歷史的遇見,。
春天的一個下午,陽光燦爛,,我和一群年輕人又一次來到靖港,。千年古鎮(zhèn)際遇最美芳華,跨越時空的年輪在暖陽中散漫開去,,街巷中舞動著青春的因子,。蘆江新增的步道沿水蜿蜒,偶有輕風掠過,,攪動靜逸的江水,,激起歡快的音符。雖無漫天雪舞的蘆花,,但這種遇見更讓人欣喜,。
靖港,本就是一座“遇見,,就不想走”的小鎮(zhèn),。在靖港,有這樣一句民謠:“船到靖港口,順風都不走,?!边@句話成為了靖港的標簽,靖港人家喻戶曉,、引以為豪,,至今都津津樂道。這句民謠流傳了多久已無從考證,,民謠生動再現(xiàn)了靖港昔日的繁華也無需考證,,民謠見證了多少回相知相遇相愛都在“不走”二字中生動、傳奇,。為什么不走,?一定是遇見了美麗的景、稱心的事,、心儀的人,。美麗的風景中是否有那漫天雪舞的蘆花?我想,,一定有的,,有風,有蘆花,,一定是漫天飛舞,。
靖港,我不止一次來過,,來過無數(shù)次,。雖然,現(xiàn)在的靖港早已不是當年桅桿林立,、槳聲燈影里的“秦淮河”,,但每次到靖港,總還是有不想走的感覺,,大大小小街巷的每一塊麻石,、每一個磚頭好像都是年輪中遇見過的故人。故友重逢,,總會有不舍,。雖然相視無言,但那種熟悉的氣悉,、靈魂深處的認同,,又豈是“不走”二字能全部詮釋?
2020年初夏,,我在靖港遇見來自張家界的歌手“山水組合”,。當時,,正值《你莫走》如一股山野勁風吹遍三湘大地之時,我請他們在古鎮(zhèn)街頭唱了一段:“你莫走,,我不走,,生個娃,養(yǎng)條狗……”當粗粗獷純粹的歌聲在古鎮(zhèn)上空回蕩時,,一種包裹著生命真諦的最樸素的氣息撲面而來,,我好像對“不走”二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?!坝鲆姟薄安蛔摺保Y(jié)成靖港記憶深處最永恒的印記,。
這次到靖港,,我僅是象征性陪同。年輕人喜歡自己去感知和實踐,,無需過多地引導(dǎo)和講解,。他們?nèi)缫魂嚽宕嗟拟徛暎幌伦泳?span data-ana-anchor="hsoVC3H53SvH3KWW" id="hsoVC3H53SvH3KWW">淹沒在古鎮(zhèn)的四街八巷七碼頭中,。我追不上青春的腳步,,仍喜歡如往常一樣,與久居古鎮(zhèn)的幾個好友從街頭走到街尾,,經(jīng)過半邊街,,在垂柳樹下稍坐,喝一杯豆子芝麻茶,;又從街尾走到街頭,,再過半邊街,來一口小缽子甜酒,。在豆子芝麻茶和甜酒的香甜中,,我明顯感覺到了蘆花的味道;在腳步丈量麻石板時,,驚醒了石板上蘆花飄落時沉睡千年,、至今從未走散的音符。我用目光撫摸著古鎮(zhèn)的每一處記憶與滄桑,,千年前的那次遇見仿佛仍在古鎮(zhèn)的某一時空呈現(xiàn),。
貳
公元8世紀60年代,注定是一個孤獨的年代,。大唐由盛轉(zhuǎn)衰,。開元盛世和屬于他的詩人都相繼落幕。761年王維辭世,,762年李白辭世,,763年房琯辭世,764年鄭虔、蘇源明辭世,,765年高適辭世……一段無比盛大的時光,,在一場戰(zhàn)亂后都成為了回憶。而另一批名震中唐的詩人白居易,、韓愈,、劉禹錫、柳宗元,、賈島,、李賀等都未出生。天地間獨留杜甫一人,,“飄飄何所似,,天地一沙鷗”;這是怎樣的孤獨呀,?“親朋無一字,,老病有孤舟?!倍鸥?,成為那個時代的一盞孤燈。
一個人的修行,。一個人的苦旅,。
幸好,孤獨中有一座草堂棲身,。
760年暮春,,成都浣花溪畔,杜甫草堂落成,。草堂的日子,,是杜甫一生中最安定清雅的時期。林泉屋下,,開始有了詩人的身影,;飽受顛沛流離的詩人,終于流露出嫻雅清悠之情,。生活多了幾分恬靜,,詩歌也多了許多疏朗。詩人生活在自己的詩歌中,,應(yīng)需而忙,,酌情而閑,自斟自酌,,悠閑自得,。
在詩人眼中,,那時的雨,“好雨知時節(jié),,當春乃發(fā)生”,;那時的夜,“云掩初弦月,,香傳小樹花”,;那時的落日,“夕陽薰細草,,江色映疏簾”,;那時的花,“桃花一簇開無主,,可愛深紅愛淺紅”,;那時的鳥,,“自去自來堂上燕,,相親相近水中鷗”,那時的昆蟲,,“留連戲蝶時時舞,,自在嬌鶯恰恰啼”;那時的妻兒,,“老妻畫紙為棋局,,稚子敲針作釣鉤”;那時的鄰居,,“肯與鄰翁相對飲,,隔籬呼取盡余杯”……
我常常想,詩人若能終老于草堂,,對詩人而言,,又何嘗不是最好的結(jié)局?三千年讀史,,無非功名利祿,;九萬里悟道,終歸詩酒田園,。其實,,杜甫的心是向著田園的?!敖钪耢o兩三家,,多事紅花映白花。報答春光知有處,,應(yīng)須美酒送生涯,?!苯呏裣铮〒砻],,沐風斟酒,,讀書吟詩,報答明媚春光,。一座山一草堂,,一杯茶一壺酒;幾條溪幾畝地,,幾分月幾句詩,。花叢水繞,,日子如禪,。若能安坐田園,生活散淡如水,,歲月清淺如詩,。多么希望詩人的生活能長如此詩呀!
然而,,杜甫終歸是杜甫,,草堂的清悠不足以安放他的夙愿,他是生具仁者心懷的詩人,,他的心始終惦記著世事滄桑,、民生哀樂,關(guān)照天地,、悲憫眾生,。有人說,李白不曾老去,,杜甫從未年輕,。是的,似是不食人間煙火,,快意江湖,,“自稱臣是酒中仙”的李白,怎會老去,?而杜甫,,滿眼風塵寥落,直面世事滄桑,,“安得廣廈千萬間,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”,他的心里,,永遠裝著蒼生黎民,;世人心中,,他永遠就是一佝僂清癯的老頭。
765年,,杜甫告別了草堂,,離開成都東去,他的心仍是北歸,,回到東都洛陽是他一生的夢,。杜甫先到云安(云陽),再到夔州(奉節(jié)),,后至江陵,,計劃改道漢水,直抵襄陽,,伺機北歸,,“臥病巴東久,今年強作歸”,,北歸的強烈愿望,,詩中皆有強烈表達。然而世事難料,,北歸仍然無望,,杜甫只能選擇南下,經(jīng)洞庭湖而至岳州(岳陽),。
叁
大歷四年(769年)二月,杜甫離岳州,、出洞庭,,沿湘江溯流而上,計劃經(jīng)潭州(長沙)赴衡州(衡陽),,投奔多年前結(jié)識的衡州刺史韋之晉,。幾年前,韋之晉赴衡州任職,,杜甫曾寫詩遙寄:“王室乃多故,,蒼生倚大臣。還將徐孺子,,處處待高人,。”顯然,,對這位故友,,杜甫有不低的評價。
望城喬口是杜甫進入長沙的第一站,。雖然,,江岸鶯歌燕舞,、落日春華,但詩人念念不忘的仍是長安(西安),、洛陽,,仍是北上歸程。而今,,歸途無望,,只能南下,此情此景,,詩人不由想起與之同病相憐的賈誼,,寫下《入喬口》。這是詩人在長沙寫的第一首詩:“漠漠舊京遠,,遲遲歸路賒,。殘年傍水國,落日對春華,。樹蜜早蜂亂,,江泥輕燕斜。賈生骨已朽,,凄惻近長沙,。”
詩人經(jīng)喬口,,乘舟繼續(xù)南行,,入夜,江風驟起,,遂避風銅官,。詩人佇立船頭,遠眺銅官山上,,火光如長龍,,沿山坡而下,直入江中,,把江水染成金色,,在風浪中揉碎翻騰。詩人以為那是春火燒山開荒,,甚是欣喜,。回想離開長安南下以來,,受“安史之亂”禍及,,所到之處滿目瘡痍。今見銅官山上仍有人燒山開荒,,一片欣欣向榮,,頓添幾分欣喜,,當夜即作《銅官渚守風》:“不夜楚帆落,避風湘渚間,。水耕先浸草,,春火更燒山。早泊云物晦,,逆行波浪慳,,飛來雙白鶴,過去杳難攀,?!?/p>
第二天,風停浪靜,,詩人乘昨日之詩興,,棄舟上岸,方發(fā)現(xiàn)昨夜所見并非春火燒山,,而是一座座燒制瓷器的龍窯,。龍窯依風點火,火借風威,,直逼窯底,。瓷器受熱均勻,不易變型,,成品率高,。更讓詩人驚喜的是,這里不僅有南來北往的大唐人,,還有波斯人,、大食人、高麗人等等,。不同膚色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、不同的口音在草市上挑選瓷器,,討價還價,,甚是熱鬧。江畔檣帆云集,、泊舟如蟻,,形態(tài)各異的船頭接著船尾,船舷擠著船身,,頗為壯觀,。這不是開元盛世時長安西市的景象嗎?詩人被此情此景驚呆了,,思緒又回到了當年的長安,,“憶昔開元全盛日,,小邑猶藏萬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,公私倉廩俱豐實”,。
或許,詩人急與老友相會,,在銅官并沒有太多的逗留,,次日便至新康,又因避風,,連宿兩晚,,留下詩作《北風·新康江口信宿方行》:“春生南國瘴,氣待北風蘇,。向晚霾殘日,,初宵鼓大爐。爽攜卑濕地,,聲拔洞庭湖,。萬里魚龍伏,三更鳥獸呼……”
此后,,詩人經(jīng)潭州,、赴衡州。然世事難料,,就在杜甫到達衡州的前幾日,,韋之晉已調(diào)任潭州刺史。故友擦肩而過,,詩人自是傷感,。長途跋涉后的失落也加重了詩人的病情,詩人在衡州停留了數(shù)日,,至夏,,方折返潭州。就在詩人返回潭州不久,,韋之晉驟然病故,。詩人寫下《哭韋大夫之晉》,懷念舊事,,痛哭流涕:“老來多涕淚,,情在強詩篇?!表f之晉去逝,,讓詩人幾個月的奔波都付渚東流。詩人已不知該往何處,索性在潭州住了下來,。潭州有幸在那個斷層的時代,,遇見并守護著一盞孤燈,以至千年后仍然閃耀著璀璨的光芒,。歷史曾是何其相似,,公元前295年和公元前177年,這座城市以同樣偉大包容的胸懷,,擁抱了兩個孤獨的巨人,,屈原和賈誼!
在潭州的日子,,杜甫得遇蘇渙資助,,方才聊以度日。他游覽了長沙的岳麓山等名山大川,,留下了《岳麓山道林二寺行》等詩篇:“玉泉之南麓山殊,,道林林壑爭盤紆。寺門高開洞庭野,,殿腳插入赤沙湖,。”“桃源人家易制度,,橘洲田土仍膏腴,。潭府邑中甚淳古,太守庭內(nèi)不喧呼,?!边@期間,詩人也慕名來到靖港,。靖港在銅官對岸,,銅官陶瓷產(chǎn)業(yè)的興盛,帶來了靖港的熱鬧繁華,。鹽商貨號,、茶樓酒肆,遍布街頭巷尾,;商賈客船,、竹筏木排,魚貫湘水蘆江,。以詩人對銅官的良好印象,在潭州期間,,詩人是沒理由不來靖港的,。況且,初唐時,名將李靖因平定江南在此駐軍,。李靖治軍嚴謹,、秋毫無犯,深得百姓愛戴,。當?shù)匕傩崭兄x其德,,將蘆江改名靖港。李靖與杜甫同朝,,相距不過一百多年,。杜甫在潭州期間,正是世亂思良將的時代,,且杜甫與老百姓情意相通,,靖港一定是他在潭州心之所念之地。而特別令他激動,,也讓后人激動不已的是,,在靖港他還遇見了故友李龜年,并留下千古名作《江南逢李龜年》,。
我無法準確推斷杜甫來靖港的時間,,是在蘆花飄落的季節(jié)?還是百花飄零的時節(jié),,但我深信,,他來過,或許,,心中更希望他是在蘆花漫天飛舞時而來,。蘆花飄落在夏末,正是杜甫從衡陽返回潭州的日子,。他本為蘆花而來,,卻在蘆花飄零中遇見昔日好友李龜年。若是陽春三月,,世人只見花開,,怎見花落?沒有漫天飛舞的蘆花,,怎有“落花時節(jié)”的感慨,?
肆
我曾試著尋找杜甫詩中有花的句子:“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,?!薄敖媳换◥啦粡兀瑹o處告訴只顛狂,?!薄白陷喾銮?,黃須照萬花?!薄皶钥醇t濕處,,花重錦官城?!薄敖跳B逾白,,山青花欲燃?!薄斑t日江山麗,,春風花草香?!薄俺砘▉y蕊畏江濱,,行步欹危實怕春?!薄盎◤讲辉壙蛼?,蓬門今始為君開?!笨梢?,杜甫是個愛花的人。杜甫眼中的花,,絕大多數(shù)都是開放的,。唯有蘆花,生來就與風為伍,,只要有風,,蘆花便毫不猶豫地投入風的懷抱,哪怕自己剛從花胚中脫胎綻放,,剛剛睜開那雙含苞待放的眼睛,,它也毫不留戀,與風共舞,。因此,,呈現(xiàn)在世人眼前的蘆花,絕不是綻放枝頭,、迎風搖曳的,,而一定是肆意飛揚、飄飄而落的,?!奥浠〞r節(jié)又逢君”,如此不加思索,、磅礴而出的詩句,,必然是滿眼落花,、漫天飛舞,心中的情感方可奔涌而出,,絕非是看到盛開的鮮花零落的幾片花瓣而滋生的情緒。
除了蘆花,,什么花還有如此的場景和意境呢,?或許,能與蘆花性情相通者,,唯有柳絮,。東晉才女謝道韞曾以柳絮比喻漫天飛舞的雪花,成就了才女的一樁千古佳話,?!稌x書·王凝之妻謝氏傳》及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篇載:“謝太傅寒雪日內(nèi)集,與兒女講論文義,。俄而雪驟,,公欣然曰:‘白雪紛紛何所似,’兄子胡兒曰:‘撒鹽空中差可擬,?!峙唬骸慈袅跻蝻L起?!笮?。即公大兄無奕女,左將軍王凝之妻也,?!币允裁幢扔髀祜w舞的雪花?謝朗說,,“撒鹽空中差可擬”,,謝道韞說,“未若柳絮因風起”,。謝安大笑,,認為裙釵不讓須眉,侄女之詩才更在侄子之上,。柳絮似花非花,,因風而起,飄忽無根,,滿天飛舞的特征與蘆花何其相似,,都是“落花時節(jié)”的風景。而蘆花是實實在在的花,,比柳絮更具“落花時節(jié)”的意境,。
《江南逢李龜年》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情韻的一首,,后世文人評價極高。皆言“子美七絕,,此為壓卷”,。《唐宋詩醇》中說此詩“言情在筆墨之外,,悄然數(shù)語,,可抵白氏一篇《琵琶行》矣……此千秋絕調(diào)也?!庇岜菰圃凇对娋硿\說續(xù)編》中更有精辟論述,,“少陵為詩家泰斗,人無間言,,而皆謂其不長于七絕,。今觀此詩,余味深長,,神韻獨絕,,雖王之渙‘黃河遠上’、劉禹錫‘潮打空城’,,群推絕唱者,,不能過也。此詩以多少盛衰之感,,千言萬語無從說起,,皆于‘又逢君’三字之中,蘊無窮酸淚,?!币粓龆虝旱挠鲆姡沽粝聜黜炃甑募言捄驮亣@千年的佳作,,真是“家國不幸詩家幸”嗎,?或許是,或許也不是,,但千年前的靖港成就并見證了這一場遇見,,又是何等之幸呀!
伍
李龜年是唐宮廷的首席樂師,,兄弟三人李龜年,、李彭年、李鶴年都是音樂天才,,能歌善舞,、演藝精湛,曾作《渭川曲》,,很得唐玄宗喜愛,。朝中王公大臣們更是爭相邀請,,賞賜也特別豐厚。兄弟三人在東都洛陽建有豪宅,,奢華程度與王公府邸相差無幾,。可見,,李龜年兄弟的影響力絲毫不遜于現(xiàn)在的當紅歌星,。
與李龜年不同,杜甫本就出生于書香門第,、官宦世家,特別是其外祖母,,是唐太宗的曾孫女,。杜甫出生在712年,這一年,,唐玄宗即位,,一段盛世即將開始。杜甫幼年時,,因母親去逝,,寄居洛陽姑姑家。姑姑待他特別好,,視如己出,。杜甫六七歲時就能作詩,十四五歲時就經(jīng)常參加一些文人雅集,,“往昔十四五,,出游翰墨場”。因才氣過人,,備受贊美,。正因如此,杜甫才能有機會走進岐王李范和玄宗寵臣崔九府中,,與李龜年幾度相逢,。同是主家的座上賓,自然有許多交集和親近,。
岐王李范,,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,史載李范“好學(xué)工書,,雅愛文章之士,,士無貴賤,皆盡禮接待”,。崔九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,,名叫崔滌,,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九,故稱崔九,。崔滌曾任殿中監(jiān),、秘書監(jiān)等職,深得唐玄宗信任,,經(jīng)常出入皇宮,。杜甫能經(jīng)常出入岐王和崔九的宅第堂前,足見杜甫的少年盛名,。
如果沒有“安史之亂”,,杜甫的人生或?qū)⒏膶憽6鞍彩分畞y”,,一切皆歸于零,,盛唐也跌落谷底,過去已成為不可企及的夢境,。杜甫因避亂不斷南遷,,李龜年也流落湖湘,靠唱曲為生,?!懊糠炅汲絼倬埃瑸槿烁钄?shù)闋,,座中聞之,,莫不掩泣罷酒?!贝朔胤?,仿如隔世,憶往思今,,自然感慨萬千,。
那是一個蘆花飄零的季節(jié),漫天飛舞的蘆花讓靖港頓生幾分憐憫和憂郁,。
那一天,,杜甫游歷銅官草市歸來,正打算赴靖港的蘆花之約,。詩人拄杖匆匆,,氣喘吁吁地在江邊窯口休息。忽見一老者青衣鶴發(fā),,低吟詠唱,,拄杖緩行。歌聲婉轉(zhuǎn)悠長、低沉回味,、似悲似喜,、甘愁相伴。詩人無法想象眼前老者是誰,,但歌聲似曾相識,。難道是李龜年?記憶和靈感讓詩人一陣激動,,來不及拿起身邊的拐杖就幾個踉蹌到老者跟前:“龜年,!”“子美!”遲疑片刻,,兩位老人幾乎同時叫出了對方的名號,。別后數(shù)年,世事滄桑,,戰(zhàn)后余生,,今邂逅于江南,仿如隔世,,兩人老淚縱橫。詩人找了兩塊大點的瓷片,,相互攙扶在窯口坐下,,促膝長談,直至日頭偏西,,李龜年才猛然想起自己要赴靖港,,應(yīng)一大戶所請,席間詠唱,,討點生活,。兩人攙擁而行,同上詩人的小舟,,過湘江,,至靖港。那夜,,席罷歌停后,,杜甫與李龜年再次拄杖靖港江堤。任江風拂面,,似有還無,;眺窯火點點,若隱若現(xiàn),;恰如此刻的心情,,忽悲忽喜。詩人撫今思昔,,想開元之盛世,,看今日之凋零,,雖江南的潭州偏安一隅,尚留幾分生機,,但自己游歷了大半個中國,,處處世事凋零,民不聊生,,雖有心北歸,,但何時才是歸期?詩人惆悵之至,,滿腹情感噴涌而出:“岐王宅里尋常見,,崔九堂前幾度聞。正是江南好風景,,落花時節(jié)又逢君,。”
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,,她既無夏日陽光的犀利,,也無冬日陽光的慵懶,溫暖而通透,,柔和而疏朗,,如蘆花一樣空靈地灑落。任思緒在陽光里飛翔,,循著歷史的年輪,,穿越時空,我依舊在湘江邊,,在靖港的街巷里,,等待著蘆花的漫天飛舞,等待著一個故人的重逢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