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
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(fā)源地,,有著3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,,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,,又被稱為“屈賈之鄉(xiāng)”,。作為“楚漢名城”,,長沙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,,反映了其深厚的楚文化及湖湘文化的底蘊,。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,,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,。長沙歷史上涌現(xiàn)出了眾多名人,留下了許多的歷史文化遺跡,,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。
在第三屆長沙市旅游發(fā)展大會即將召開之際,本報特別約請了一批文化名人,,從自己的認識和個人觀感來寫長沙,,以饗廣大讀者。
天心閣夜景,。鄒麟 攝
永恒的大屋
文|譚談
那一天,,我隨一群黨史專家去尋覓一棟在革命征程中有過鮮紅印記的大屋,才知道這個平平常常的小巷里,,這堵殘破的磚墻后,,有著如此厚重、如此閃光的歷史!
這里,,就是沈家大屋,。大革命時期,這里是中共湖南省委機關所在地,、秋收起義的策源地,。
大屋名沈家,實則主人并不姓沈,,而是姓董,。既然叫大屋,,當然很大,占地四五畝,,由三棟獨立的二層建筑組成,。院內有水井、戲臺,,其氣派的程度,,可見一斑。當時,,這里還在古城外郊,,傍著從長沙去湘陰、岳陽的官道,。毛澤東,、夏明翰、彭公達,、謝覺哉這些共產黨的風云人物,,常聚在這里開會、議事,。如今,,實體的大屋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里了,這里,,只有長沙市人民政府設立的一塊石碑:沈家大屋故址,。她化為了精神的大屋。這大屋,,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永恒!
1927年8月16日,,這里來了一批人,中共地下黨湖南省委的一個重要會議在這里召開,。這一年,,蔣介石翻臉,在上海發(fā)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,,大批共產黨人倒在他的槍口之下,。接著,汪精衛(wèi)又在武漢叛變,,更多的共產黨人丟了性命,。血的教訓,使共產黨人覺醒了:槍桿子握在別人手里,,命就掌握在別人手里,。沒有自己的武裝,談何革命?8月7日,,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會議,,史稱“八七會議”,,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,明確了要建立自己的武裝,。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,,中共地下黨湖南省委,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首的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,,組織湖南,、江西邊界的工人、農民和士兵舉行秋收暴動,。
起初,,會上有人提出組織工農暴動,攻打中心城市,,遭到了毛澤東等人的反對。根據當時敵我力量懸殊的實際情況,,毛澤東主張革命轉入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,,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。提出在條件比較好的湘東贛西地區(qū)發(fā)動暴動,。省委經過多次討論,,在8月30日的常委會議上,同意了毛澤東的主張,,決定以長沙為中心,,包括在湘潭、寧鄉(xiāng),、醴陵,、瀏陽、平江,、安源,、岳州七縣組織秋收起義。
就是在這棟大屋里,,就是在這次起義中,,中國共產黨人喊出了“槍桿子里面出政權”的響亮口號,舉起了“工農武裝割據”的大旗,,走上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!
這棟大屋,,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一段多么厚重的歷史!它與這座古城里的清水塘、湖南第一師范學院,、新民學會舊址和橘子洲頭一樣,,永遠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里閃光!
致敬,沈家大屋!
鄉(xiāng)思就是外婆的味道
文|易中天
離開長沙那年,,我6歲,。
6歲的孩子記事不多,,就連我家是住在韭菜園還是賀家塘,也記不住,。只記得舅舅家住馬益順巷,,因為成年以后還去過。外婆家住的地方,,就記不清了,,只記得小時候經常到外婆家里玩,每周一次,。
媽媽是外公的長女,,我是外公的長外孫。外公早逝,,我沒見過,,只見過外婆。外婆是媽媽的繼母,,對我倒是不見“外”,,當親外孫疼。長輩們說那是因為我長得乖巧,。外婆喜歡我,,每次都要為我做一道菜──辣椒豆豉蒸臘魚。這菜百吃不厭,,因此我老惦記著去看外婆,。
臨走那天,到外婆家告辭,。吃完飯,,表弟送我上火車,一路走一路哭,。表弟小我一兩歲,,是兄弟也是伙伴?;锇樽吡?,沒人跟他玩,自然要哭,。我去武漢,,沒有辣椒豆豉蒸臘魚吃了,也哭,。后來回長沙,,點過這道菜,仍然好吃,但沒有外婆的味道,。
除了到外婆家吃魚,,上街吃粉也很開心。那時不像現(xiàn)在,,上街吃飯稀松平常,。當時要說下館子,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,盡管不過只是吃一碗米粉,。何況長沙的米粉是何其好吃啊!湯好、粉好,、澆頭好,,品種又多。不過我的偏見,,是吃面可以隨意,,吃粉就一定要牛肉的。滾燙地端上來,,吸溜吸溜吃下去,,真是大快朵頤,身心俱泰,。所以現(xiàn)在我回長沙,,早餐仍不肯在酒店吃,,要到街上路邊吃粉,,就像我回武漢一定要在路邊店吃熱干面一樣。
武漢的熱干面和長沙的牛肉粉,,都是我的最愛,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武漢有許多湖南米粉店,,現(xiàn)在似乎少見了,。不過我在北京已經發(fā)現(xiàn)了正宗的長沙米粉,這可真是讓人喜出望外!可見鄉(xiāng)思無處不在,,鄉(xiāng)愁也有法可解,,雖然未必都有外婆的味道。
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有“家園茶”,。此茶的做法,,好像是用瓦罐煮茶,倒進碗里后再加芝麻,、黃豆,、鹽。吃的時候,要將芝麻,、黃豆和茶葉一起吃下,。這種吃茶的方式,不知是不是長沙的,,但肯定是湖南的,。小時候我在長沙吃過,因此記得,。
第一次吃家園茶是在哪里,,記不清了??赡苁窃诓讣?,也可能是在姑爹家。姑爹和伯父都是有學問的人,。姑爹在湖南大學,,伯父在長沙一中。伯父易仁荄先生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歷史系,,與夏鼐,、吳晗、翦伯贊先生同學,。他老人家熟讀二十四史,,但述而不作。一肚子學問,,便只能講給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伢子聽,,也不管我們聽不聽得懂。長大以后,,與伯父見過多次,,每次都能聽到他老人家講史,但每次都只是聽聽而已,??上КF(xiàn)在再也聽不到了。人,,就是這樣,。當我們輕而易舉能得到時,往往是不珍惜的,。等到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寶貴的東西已經一去不返,,這才追悔莫及。
也許,,正是為了記住,,我們才有了許許多多優(yōu)秀的文學作品,。
太平老街讀賈誼
文|譚仲池
太平老街,位于天心區(qū)的繁華地段,,全長375米,,是長沙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條街,被授予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(qū),。
2002年春天,,長沙市政府謀劃對古城老街巷進行保護、修復,、提質,。經過科學論證,市區(qū)兩級有關部門通力協(xié)作,,堅持以保護為前提,、修舊如舊的原則,對太平老街進行了全面的提質改造,。至2007年,,修繕復舊的太平街,面貌一新地展現(xiàn)在人們面前,。
如今的太平老街,,美食、美味,、美曲隨風飄散;酒旗彩幡凌空招展;老戲臺臨街矗立;店鋪內各種商品琳瑯滿目,,吸引著游客的目光,行走在熱鬧異常的老街,,我的心情變得興奮起來,。
我緩步朝街南走去,賈誼故居突然出現(xiàn),,讓我眼睛一亮,。
賈誼故居位于太平老街南端街尾,,始建于西漢文帝年間,,當時是西漢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,現(xiàn)在成為了長沙作為“屈賈之鄉(xiāng)”的標志,,確切地說,,它是太平街活著的文化靈魂。
走進故居的太傅祠,、太傅殿,、尋秋草堂,眼前的賈誼銅像,、黑色窗欞,、書簡文物、碑廊、長懷井,,還有墻邊角落生長的古木,、芳草、丹花,,我就覺得它們都在與我們對話,,攀談時代變遷、人間冷暖,、歲月滄桑,。
我至今清楚地記得,1999年9月9日賈誼故居重修竣工,,我寫過一篇《重修賈誼故宅記》,,文章開篇便道:“世紀之交,政明國泰,,重修賈宅,,古城增色,人心向之,,其情滔滔,,崇仰系之,其意醇醇……”
有一次,,一位從北京來的文化學者在故居問我,,可讀過賈誼的《新書》?我當時羞愧無言。后來,,我找到對賈誼有研究的學者請教,,方知《新書》的原委。賈誼在世時,,并無《新書》之名,,是后人將其文學作品、與梁懷王的對話,、奏疏等匯編成冊,,定名為《新書》。自成書至北宋,,均以抄本存于宮廷和民間,。據有關史料記載,最早刻印《新書》是在長沙,。南宋淳熙八年,,程漕使代理長沙太守,首刻《新書》,,題名《賈子》,。讀后,,我方悟文友問我之意,便囑賈誼故居管理處組織專人精心???、注釋,使《新書》早日付梓,,重新面世,。2006年12月《賈太傅新書》正式出版發(fā)行,我懷著欣喜激動之情,,在序言中寫道:“賈誼的思想,,乃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之精華瑰寶。其重民,、愛民主張仍為我們?yōu)檎?。?/p>
我在太傅殿墻上展板《過秦論》前停留時,,故居工作人員告訴我,,去年4月2日,馬英九先生來訪故居,,他虔誠地站在太傅殿,,深情地背誦《過秦論》,令在場游客感動不已,。
在故居門口,,我看著一批又一批游客,朝賈誼故居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,,心有所思,,無以言表。太平老街的繁華興盛,,既將這片“圣地”聚集了鼎沸的人氣,,又在鬧市辟出了一片難得的寧靜,這是多么令人驚嘆的神奇天地啊!
夜色漸次籠住了太平老街,,璀璨的霓虹燈光,,勾畫出古老街巷的鮮艷輪廓與店鋪樓臺的玲瓏光影。一切都變得妙曼朦朧,,如詩如畫,。
了解長沙,,從老街老巷始
文|何立偉
前些日子,,致力于做湖湘文化短視頻的劉青青同她的合伙人李嬪,邀請我和孔小平在白果園31號公館用膳并拍攝視頻,,要我們談談長沙的街巷文化,。我同老孔都是老長沙人口里的所謂“沙碼子”,,也就是地道的長沙土著。我們都是長沙的老街老巷里長大的,,長沙城東西南北都住過,。
北京人談胡同,上海人談弄堂,,長沙人呢,,自然談的就是街巷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沙,,要說起它的城市文化特色,,擇其要的話,那也就是街巷文化了,。過去長沙古城數(shù)百萬居民,,不就是蟻居在密密麻麻如蛛網般的老街老巷里的嗎?日子如流水,在麻石上緩緩淌過,,于是被稱為歲月,,我們親愛的長沙的歲月,或者無聲無息,,或者熱鬧喧闐,,就這么樣地流過去了,正如由南往北從容而過的潺潺的湘江河,。
長沙的街巷,,看似尋常,但若隨便拿一條巷子,,細究下去,,都大有文章。比方說這條白果園老巷子,,先前并不叫“白果園”,,叫“老泉別徑”。老泉是誰的號?蘇洵,,蘇老泉,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傳說中蘇老泉在長沙做過主簿,,他就住在白果園旁邊的一條巷子里,,后門走幾步,就直通白果園,,這幾步小路,,便是后來所謂的“老泉別徑”。他住過的巷子,,因他得名,,就叫“蘇家巷”,。如今巷子里還矗立著蘇老泉的雕像。巷子同樣也了不得,,道光年間的云貴總督賀長齡,、兩淮鹽運史黃冕、同治年間的湖南巡撫劉崐,、湘軍水師名將李朝斌等等赫赫人物都曾住在這條巷子里,,大版本學家、藏書家葉德輝,,更是在此建了他的藏書樓“觀古堂”,,藏書之豐,謂為國內三大私人藏書樓之一,??上н@些豪堂書樓,均毀于“文夕大火”,。
白果園雖然只有三百米長,,也是臥虎藏龍之地。19號就是長沙和平起義首領,,任過湖南省主席的程潛先生的公館,,另一個起義將領陳明仁將軍的故居,也就在離程潛公館百把米的耕耘圃,。清末翰林,、民國大書法家鄭家溉的公館也在這條巷子里,我們吃飯拍短視頻的這家31號公館,,舊稱“杜公館”,,是當過孫中山和宋教仁的保鏢的俠士杜心武的寓所。而相鄰的白果園33號,,則是《湘江評論》印刷處舊址,。《湘江評論》為毛澤東主編,,乃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湖南學生刊物中最有影響力的紅色期刊,。
我跟青青和李嬪說,長沙老城區(qū)里隨便拿一條巷子出來說事,,都蠻嚇人的,。前幾年開福區(qū)委宣傳部的人請我寫西園北里跟潮宗街兩條街巷,從晚清到民國,,左宗棠,、郭嵩燾、黃興……各種豪杰聞人,隨便數(shù)得出的有五六十人之多,。他們同我們一樣,,就在這樣的老街老巷里出出進進,,所不同的是,,他們都是些有家國情懷、經邦濟世,、改朝換代的人,,他們是今天長沙人的樣板。
了解長沙,,就從了解這些老街老巷始,。
長沙好風日
文|王躍文
我總嫌長沙城區(qū)太熱鬧,喜歡爬湘江之西的岳麓山,。名震宇內的岳麓書院自不必說,,登愛晚亭后山可拜謁蔣翊武、黃興,、蔡鍔,、陳天華、禹之謨諸先賢,,他們均長眠于此,。
陳天華之憤恨蹈海,只為警醒國人自救自強;禹之謨竟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長沙民眾公祭;反清志士陳天華,,真有沖天干云之膽魄;蔣翊武是武昌起義總指揮,,率領熱血青年打響了反清第一槍,被孫中山先生譽為“開國元勛”;蔡鍔將軍為討袁拔劍南天,,以一隅而抗天下,,自言明知無望,亦不為爭勝利,,只為爭四萬萬同胞之人格,。我每次登臨岳麓山,都覺清風過肩皆為肝膽之氣,。
有時我干脆往鄉(xiāng)村去,,樂得更多清閑。出長沙城一路往西北,,過沙坪便到北山,。抗日名將李默庵是北山人,,他家大宅立于平疇綠野之中,,環(huán)宅有溪,溪有小橋,。大宅有中國庭院風,,回廊假山,,花窗壁畫,灰磚素脊,,琉璃蓋瓦,。格局又得西式巧設,起居室開敞明亮,,木板鋪地,,舒適實用。李默庵當年戎馬倥傯,,可謂儒者之大濟天下者,,卻又選北山故園作隱逸之所,令人生古儒俠之嘆,。
長沙鄉(xiāng)下好玩的地方極多,。沿湘江西岸北上有喬口古鎮(zhèn),街巷外便是田壟,、湖泊和河汊,。我初次去喬口正逢秋日,田埂間隨處長著紫蘇,,葉子青面紫背,,風過處青紫變幻。到喬口當然要吃魚,,此地魚宴菜式很多,,我最喜歡的是紫蘇紅姜煮鯽魚。我在一家臨水小店,,望著白得像牛奶的鯽魚湯,,聞著熟稔了幾十年的紫蘇香,喉結忍不住直咕隆!我問:土鯽魚嗎?店家說:當然是土鯽魚!不然,,有這湯色嗎?
哪怕漫無目的,,驅車去鄉(xiāng)村隨便兜兜風,也是極好的,。比如這時節(jié),,路旁會堆著西瓜、香瓜,、桃子,、梨子各色瓜果。停車問價,,比城里自是便宜,,貨比城里新鮮。挑瓜是件很有樂趣的事,比方西瓜,,先看表皮,,泛著粉白毫霜的,必定是剛摘下的;再看瓜藤,,應是青的,,帶著一兩片水靈的葉子。判定西瓜生熟,,可敲聽聲音,。響聲要脆得恰到好處,,太脆的很可能沒熟透,,有中空回音就熟過頭了。若腕力足,,可湊近耳邊壓壓,,聽得里面嚓地脆響,必定是好瓜,。
盛夏去鄉(xiāng)間尋荷,,自有別樣意趣。我?guī)缀趺磕甓紩卩l(xiāng)間荷塘邊買蓮蓬,,不是吃,,拿回去插瓶。集市上買來生吃的蓮蓬,,五毛錢一個,。我自己到荷塘里去采,一塊錢一個,。我開玩笑還價,,村翁也笑,道:您是拿去做藝術品啊!藝術嘛,,肯定貴些!蓮蓬,、荷葉和蓮花苞,都連同兩三尺的莖折斷,,小心用荷葉包好,,拿回家陰干插瓶。夜間,,燈光將我書桌插瓶的干荷,、枯蓮、黑蓬投到墻上,,頗有八大山人筆意,。
年輕的眼睛
文|湯素蘭
南湖水廠始建于1951年,曾是長沙市的第一家自來水廠。雖然長沙不斷長高,,但水廠依然保持庭院式建筑,,兩三層高的房子,與沿江風光帶融為一體,。每到入夜,,“長沙水,為民情”幾個紅色的毛體大字投影在水廠的外墻上,,分外醒目,。
幾年前的一個晚上,我從外地出差回來,,經過水廠,,看到水廠的圍墻外面有許多年輕人排著隊,舉著相機,,趴在圍欄上朝里面看,。我好奇:水廠的工作人員都下班了,大家趴在圍墻上往里瞧什么呢?侄兒告訴我,,說這里是一個網紅打卡地,,從水廠兩棟房子中間望過去,正好能看到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的雕像,,而且從這里拍照的效果最好,。
我不由得感慨,長沙的許多美景,,都是被這些年輕的眼睛發(fā)現(xiàn)的,。
水廠南側有塊三角形的空地,被命名為“紅辣椒廣場”,,三只碩大的紅辣椒掛在一面綠色墻體上,,便是廣場的標志。地面上保留了幾段從前的火車鐵軌,,與南面相距數(shù)百米的火車頭公園呼應,,也算是老長沙的一段歷史記憶。這樣的空地,,是湘江邊許多極平常的空地之一,,沒有什么特別之處。但隨著“與青年毛澤東合影”成為“長沙游”的標配,,紅辣椒廣場也走紅了,。如今,不管清晨還是黃昏,,或者晚上,,這里總有許多年輕人來拍照和直播,,尤其是汛期時,橘子洲景區(qū)臨時關閉,,來這兒拍照的人更是絡繹不絕,。
紅辣椒廣場在南湖路與湘江路交會處,離第一師范舊址不遠,。站在護欄邊,,隔著滔滔流淌的湘江水,對面的岳麓山與江心的橘子洲盡收眼底,。清晨,,紅日初升,萬丈霞光將橘子洲和岳麓山照亮,,將湘江水點染得波光粼粼,,兩岸的街市沐浴著晨光,由蘇醒而沸騰,。傍晚時分,,流金的夕陽為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雕像鑲上了一道金邊,,又將金光滲進北去的湘江水,,融化進岳麓山的青黛里。最為迷人當是夜晚,,對岸的岳麓山山脊上,,燈光如萬點繁星,湘江兩岸的樓宇霓虹變幻,,橘子洲頭,,青年毛澤東的巨型石雕頭像通體散發(fā)出金色的光芒。這時,,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青年毛澤東在第一師范求學時寫的《心之力》一文中的句子:“陽氣發(fā)出,,金石亦透,精神一到,,何事不成?”
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的雕像,,是以25歲的毛澤東為原型的。雕塑的基座設計成毛澤東的肩膀,,是一個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巨大山體,,用來表現(xiàn)毛澤東的“胸懷大志,心憂天下”的情懷擔當,。32米的高度,,則象征毛澤東32歲時在這里寫出了《沁園春·長沙》的不朽詩篇。頭像的臉側朝向湘江東岸,,這里有他求學和工作過整整八年的湖南第一師范,。他的眼神深邃高遠,。當他用那穿透時空的偉力與來紅辣椒廣場打卡的年輕人凝眸對望,并和他們留下穿越時空的合影時,,我期待今天這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,,能真切地被毛澤東“問蒼茫大地,誰主沉浮”的豪情感染,,也能有“到中流擊水,,浪遏飛舟”的堅強不磨之志節(jié)。